星期五, 十一月 11, 2011

那些年。你哭了吗?


(前言)

例常休假的两天,难得一口气跑了两趟电影院,在已经有两个孩子的现在,实在已经不常见。

第一天带了小姐姐,打算要看《丁丁历险记》,当是犒赏她每晚锲而不舍收集“乖”和“星星”的坚持。后来才发现动画片要到隔天才上,所以只能将就选了一部《In Time》勉强交货,不然她不肯离开戏院。

到了第二天,《丁丁》是上映了,但妈妈下定了决心要去追那些年,还硬是拉了爸爸一起陪着去,所以把姐姐弟弟一起送到保姆家。《丁丁》就延后一个星期再看吧!至于《那些年》,妈妈知道里头定有不适合小姐姐的情节,所以没敢带她同行。

(好了。现在要摆脱爸爸妈妈的身份。好好讲讲那些年了。)

进戏院之前,他就说了。看《那些年》,准是为了想念那些X的。我没作声,心里却在想:“我这样宽容,给你这样一个空间让你去想念你的X 的,还不赶快说一声谢谢!”

进了戏院,人不多,清一色都是年轻人,很多全都是在籍学生。心里忍不住嘀咕:“有点奇怪,明明就在‘这些年’中,却跑来看‘那些年’!”(后来才惊觉,这里头的潜台词是:安娣,你真的老了!)

电影开始那一年,是1994。我和很多人一样,开始追溯属于自己的1994。那个年代,除了张雨生和黄舒骏之外,我的世界还有王菲林忆莲万芳齐秦。那一年,考大学;那一年,搞戏剧;那一年,发生很多很多的事。

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。(我的故事里也有,但他走得太年轻。迈克杰逊离开的那一年,他也不在了。)

那是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。(我也曾经那样在大学宿舍里排队等打电话。生平第一架手机,是要从槟城下吉隆坡工作时买的。那一年,也巧好是1999年,是柯腾也有手机可以打电话给沈佳宜的那一年。)

十年后我不懂log是什么,我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。(我和高级数学相处两年时间,可惜从来不曾认识过。)

电影里的故事,和现实里的人生,就这样平行打开,一页一页追述对照下去。不管你是怎样的背景,准可以在里头找到可以回忆寄托甚至想象的片段。我想,这就是这部电影如此卖座的关键吧!

差不多两个小时后,我和他走出电影院。然后他问了:“怎样?哭了吗?”

“才没有。”

身边很多朋友都警告了,说看这部电影要多带些纸巾。但像我这种连看动画片也会哭得稀哩叭啦的人,竟然可以如此平静地走出电影院。我自己不觉得意外,而身边的他看来似乎也并没有太大的惊讶。

“如果我还没有孩子,说不定我真的会哭得一塌糊涂。”我突然冒出这样一句。

电影里的确有一个部分让我觉得差一点就会哭了。正是921大地震那晚,当柯腾和沈佳宜分别走在两个不同的街角,在互诉着久未联系后的甜蜜时,我竟过分敏感地察觉到电影中那过于安静的画面,似乎预示着一些突发的事情就快发生了,甚至像看惊悚片时一样不觉用围巾掩住眼睛,只听声音。就怕哪里飞来一片瓦砾,或是再来一次余震,女主角会突然不见。(对不起,本人实在不是九把刀书迷。)

就像之前一天看的《In Time》中的情节一样,手臂上的生命时限到了,最心爱的人在面前突然倒下,你爱莫能助。如果沈佳宜真的突然倒下,我想我一定接受不了。幸好九把刀没有那么煽情!

很巧,这两天看的电影说的都是时间的故事。《In Time》中说的是紧凑的分秒,《那些年》讲的是飘渺的岁月。生命中总有遗憾,生命中也总有错过。有些人,就让他在回忆里静静待着。只要知道大家都过得不错,就已经是生命中的一种美好。

原来,当了妈妈之后,心里某个部分会变得更细腻柔软了,但与此同时,心里也有那么一块,变得如此坚韧强大了。

(后话)

我的那些年里,曾经在槟城大会堂的幕后,为一出戏剧口述过这么一段旁白。“青葱岁月,就像是一杯加了冰的薏米水,冰冰凉凉的。”

我的这些年里,我喜欢在凉凉的夜里,煮一大锅的薏米水,然后看着小姐姐满意地喝着吃着。“现在的岁月,像一杯不加冰的薏米水,暖暖温温的。”

(还有一段后话)

走出戏院,我也问了另一半:“怎样?还好吧?”

知道他怎么回答吗?

他说:“电影说的只是这个男主角和这个女主角的故事而已。”“女主角和她老公的故事没有说,可能也很感动呢!”

我莞尔。果然是我老公。

2 条评论:

呼吸的747 @ 747 is breathing 说...

1994年,我和你在U6A5等待面对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抉择。

1999年,我和你再度在母校相遇。

多少个日子,我坐在槟州大会堂观众席上观看你们一齣又一齣的演出。啊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你在《造心厂.紫竹》的那一场演出。

啊,那些年,我们曾经同班3次,F2、L6、U6,却不曾非常熟络过。

那些年真是最天真烂漫的岁月啊。

11月15日我才会观赏这部电影,谢谢你的分享。

老同学

阿嘉 说...

嘿。我猜我知道你是谁了耶!不晓得我有猜错吗?老同学。